萤
靳以
郁闷的无月夜,不知名的花的香更浓了,炎热也愈难耐了;千千万万的萤火在黑暗的海中漂浮着。那像亮在泡沫的尖顶的一点雪白的水花,也像是照映在海面上群星的身影。我仰起头来,天上果真就嵌满了星星,都在闪着,星是天间的萤的身影呢,还是萤是地上的星的身影?但是它们都发着光,虽然很微细,却也为夜行人照亮眼前的路。路是很平坦,入了夜,该是毒物的世界,不是曾经看见过一尾赤练蛇横在路的中央么?它不一定要等待人们去侵犯它才张口来咬的,它就是等在那里,遇到什么生物也不放过,它是依靠吞噬他人的生命才得生存的。
可是萤却高高低低浮在空中,不但为人照亮了路边的深坑,也为人照出偃卧的毒蛇,使过路人知所趋避。群星在天上,也用忧愁而关心的眼睛望着,它自知是发光的,就更把眼睁大了(因为疲倦,所以不得不一眨一眨的),它恨不得大声喊出来,告诉人们:“在地上,夜是精灵的世界,回到你们的家中去吧,等待太阳出来再继续你们的行程。”可是它没有声音,因为风静止着,森林也得守着他们的沉默。田间的水流,也因为干涸,停止它们的潺潺了。在地上,在黯黑的夜里,只有蛙发着噪聒的鸣叫,那是使人觉得郁热更其难耐,黑夜更其无边的。守在路中的蛇也在嘶嘶地叫着,怕也因为没有猎取物而感到不耐吧?它也许意识到萤火对它是不利的,便高昂起头来,想用那吞吐的毒舌吸取一只两只;可是可爱的萤火,早自飞到更高处去了。向上看,那毒蛇才又看到天上闪烁着那么多发光的眼睛,一切光,原来都是使人类幸福的,它就不得不颓然又垂下头,扭着那斑驳的身躯,不情愿地回到自己的洞穴中去了。
那成千成万的萤火虫,却一直愉快地飘着,向上飞在高空中,它的光显得细弱了,它还是落到地上来。落在树枝上,使人们看到肥大的绿叶间还有一丛丛的花朵,那香气该是它们发散出来的吧?落在路边的草上,映出那细瘦的叶尖,和那上面栖息着的一只小甲虫:落在老人的胡须上,孩子更会稚气地叫着:“看,胡子像烟斗似地烧起来了,一亮一亮的。”落在骄傲的孩子的发际,她就便得意地说:“看我头上簪了星星!”
它们就是这样成夜地忙碌着,在黯黑的世界中穿行;当着太阳的光重复来到大地,它们就和天际的星星互相道着辛苦隐下去了,等待黯夜复来的时候再为人类献出它们微弱的光辉。
选自《沉默的果实》,1945年12月初版,重庆中华书局
靳以(1909.8.16—1959.11.7) 原名章方叙。本姓章,名方叙,又名章依(见1931《小说月报》),字正侯,笔名有靳以(三十年代起用)、方序(见1942永安《现代文艺》)、陈涓(见《小说月报》)、苏麟(1943年南平国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《人世百图》署名。1948年文化生活版署靳以)等。天津人。少年时代读于天津南开中学,193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,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,开始文学创作。大学毕业后以写作和编辑为生。1933年在北京与郑振铎合编《文学季刊》,并担任《水星月刊》编委。1935年开始在上海与巴金合编《文季月刊》、《文丛》等杂志及烽火抗日小丛书。这时创作了《红烛》等小说散文集十余部。作品多反映知识分子生活和小市民生活。1938年担任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国文系教授,兼任《国民公报》副刊《文群》编辑。1940年在永安与黎烈文编《现代文艺》。1941年到福建师范专科学校任教,并编辑《现代文艺》、《奴隶的花果》、《最初的蜜》等杂志。1944年仍回重庆复旦大学执教,1946年夏随校迁回上海,任国文系主任,并编辑《大公报·星期文艺》还与叶圣陶等合编《中国作家》。解放后,历任沪江大学教务长、教授,复旦大学教授,《收获》主编,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,中国作协第一、二届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。是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。出版有《猫与短简》、《雾及其他》、《血与火花》、《圣型》、《珠落集》、《洪流》、《前夕》、《江山万里》,散文集《幸福的日子》、《热情的赞歌》等。他的作品总是密切关注现实人生,积极推动生活前进。语言朴素流畅,笔调细腻,讲究艺术构思。
评论